成立13年,募捐总额超过11亿元,参与捐赠人次超过13亿;自2017年开始,连续7年实现年度募捐过亿元;服务覆盖26个省市区,惠及乡村学童436856名。

这是知名公益品牌“免费午餐”的最新成绩单。

5月18日、19日,“免费午餐”13周年主题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项目发起人,以及政府部门、研究院所、互联网平台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阅卷,也为“免费午餐”的未来发展再行破题。

“免费午餐”是知名记者邓飞联合全国500名媒体人在2011年创建的公益项目,历经13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

“免费午餐”关注山村学童的营养问题,这一项目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其所关注的群体——乡村学童,在当今社会中既重要又常常被忽视。同时,对他们的关注很容易产生共情,在社会上形成广泛且深度的共鸣。成立13年来,累计捐赠者超过13亿人次的庞大数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与“希望工程”不同的是,“免费午餐”生于互联网蓬勃发展之时,具有鲜明的互联网色彩。作为微博大v的发起人邓飞,在项目成立之初,正是基于微博平台,实现资源联动和影响推广。而伴随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长足发展,支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和腾讯公益平台、新浪微公益等平台,成为“免费午餐”基金重要的捐赠来源之一。2023年,“免费午餐”项目筹款总额达到10969.3万元,其中,来自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捐赠比例高达93%。

毫无疑问,浓郁的互联网色彩正在成为“免费午餐”最显著的特征。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免费午餐”13周年主题活动上致辞时就提到,“慈善数字化应用和便民的指尖公益,加速了人人公益的发展。”持续多年参与和见证“免费午餐”的浙江省民政厅官员江宇也说,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捐赠效率,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筹资渠道,让公益更加可持续。“免费午餐”的互联网特征日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重点和研究对象。

事实上,“免费午餐”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手段,更在于其与生俱来并贯穿始终的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免费午餐”项目。恰恰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发起人邓飞充分理解并运用了互联网思维,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项目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塑造。

梳理“免费午餐”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互联网思维是项目运行的核心理念,也为项目的纵横延展打开了无限空间。比如募捐手段的持续创新,“免费午餐”在最早的“月捐”基础上,于5年前创新性推出“365云养娃”计划,倡议人们通过线上平台参与“日捐”。此外,创意性打通“公益赞赏”渠道,整合各大资讯平台的内容创作者力量,将“公益赞赏”100%捐赠“免费午餐”。目前,仅微博大v就有3227人参与“公益赞赏”行动。

另一方面,“免费午餐”既受益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更直接驱动着公益理念的大众教育。看两组数据:项目上线至今,免费午餐基金累计通过支付宝公益筹款3.9亿元,超过8200万人次捐赠,单笔捐赠额度约为4.5元;2011年至今,免费午餐天猫公益店累计筹款1.58亿元,公益宝贝6200余万元,超过13亿笔公益捐赠,单笔捐赠额度约为0.16元。如果说对公益项目的认知和参与是最直接的公益教育形态,那么,“免费午餐”藉由互联网平台而形成的“高参与人次、低捐赠额度”的特征,恰恰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公益教育的大众普及和持续感化。其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贡献。

运行13年以来,“免费午餐”以合规为底线,为项目的发展夯实根基。如免费午餐基金第五届监督委员会监事长刘辉所说,合规建设是免费午餐实行内外监督的重要途径。13年来,团队不断探索建立了网络捐赠公示、微博巡查和现场稽查、突击稽核、村校联合等多种方式,保障着免费午餐基金合规运行。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